心肺复苏新理念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作者:张树龙 刘艳洁 2012-3-15

    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自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发表以来,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有所提高,但由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仍然过少,心肺复苏质量仍有待提高,不同国家、不同医疗中心存活率差异太大,美国心脏协会于心肺复苏文章发表50周年之际,在2010年更新了心肺复苏指南。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延长了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1、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强调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5、全面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期救治。心肺复苏初级目标为自主循环恢复,次级目标为减少脏器损伤,终极目标是提高出院存活率。

    与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相对比可发现,最大的变化在于心肺复苏流程的变化,即C-A-B取代了传统的A-B-C顺序。在心脏停止的最初几分钟,仍有氧气存在肺及血液里,尽早开始胸外按压即可尽早促进心脏及脑的血液循环。相关调查也正是单纯胸外按压与传统心肺复苏存活率相近,或略有增加,故强烈建议非医学专业的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降低了施救难度,增加了施救可行性。但该顺序的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及婴幼儿,不适用于新生儿。对于新生儿,心脏骤停的最可能的原因为呼吸因素导致的,复苏顺序应该为A-B-C,除非已知是心脏原因导致的。

    心脏骤停8min即可出现脑死亡,每延长1min抢救,存活率下降10%,故新指南更重视早期干预,强调心脏按压:1、早期识别与呼救;2、早期心肺复苏,首先启动心脏按压,对普通目击者可仅做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3、早期除颤4、尽早高级生命支持;5、尽早启动心脏骤停后综合处理。

    同时,新指南中更重视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强调靶器官保护: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cm,按压后需保证胸骨完全回弹(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最大限度减少胸外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4%-98%之间;每2分钟交换一次按压职责;如果没有高级气道,应采用30:2的按压一通气比率;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如果PETCO2<10mmhg,尝试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有创动脉压力-如果舒张阶段压力<20mmhg,尝试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心肺复苏;血糖超过10mmol/L应控制,但应避免低血糖。

    新指南更重视团队协作,强调复苏后处理:移送至ICU加强监护、维持心肺功能及重要器官血流灌注、对ACS及其他可逆因素的辨识与治疗、控制体温以达到最理想的神经系统复原、预防及治疗MODS、避免过度通气与氧过剩。

    药物推荐:常规应用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胺碘酮;个体化应用阿托品、腺苷及利多卡因等。

    终止心肺复苏的标准:常温下心脏停搏的持续时间已经超过半小时(生理极限时间),且最初10分钟内一直无人做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各种能够使用的方法都用完,所有抢救手段均告失败;持续地心电图描图始终呈一条直线(至少正规描图1分钟以上),看不见任何心电活动。病人出现早期尸体现象,如尸冷、尸斑、尸僵等是最为重要的客观证据。


文章来源: 365心血管网
相关产品:Weil MCC 心肺复苏机